修书人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

2025-07-18 06:20:03来源:分类:焦点

  11月18日,修书人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国道王金玉指导谢龙龙(右)对破损情况严重的海阔古籍制定修复方案。

  双眉微蹙、天空天阁屏息凝神,修书人谢龙龙手握镊子和毛笔,国道修补着残损书叶的海阔细碎缺口……一本本破损、老化的天空天阁古籍在他的妙手下“重获新生”。

  今年36岁的修书人谢龙龙是天一阁的一名古籍修复师。天一阁坐落于浙江宁波月湖畔,国道建于明嘉靖年间,海阔以藏书立阁,天空天阁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修书人藏书处,是国道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现藏各类古籍30多万卷。海阔历经数百年岁月剥蚀,不少古籍已发黄变脆,出现破损等现象,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精心修复。

  “古籍修复是一份精细复杂的工作。”谢龙龙说,“配纸、拆揭、补破、压平、修剪、齐栏、装订……修复一本古籍大概要经历十几道工序,短则几天,长则数月。”

  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经过代代相传,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目前,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拥有14名成员。2021年,“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金玉是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天一阁博物馆传习所导师,从事纸质文物修复工作至今已有40余年。

  谢龙龙师从王金玉,熟练掌握了该技艺全部工序,参与修复了多部珍贵古籍,成为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我希望我们可以把这个技艺更加长久地传承下去。”谢龙龙说。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pagebreak

  11月18日,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谢龙龙(左)在王金玉指导下进行古籍修复的准备工作。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pagebreak

  11月18日,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谢龙龙在修复古籍前挑选合适的纸张。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pagebreak

  11月18日,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谢龙龙在分离书叶。

  新华社记者 徐嘉懿 摄pagebreak

  11月18日,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谢龙龙在修补书口。

  新华社记者 徐嘉懿 摄pagebreak

  11月18日,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谢龙龙将修补完成的书叶喷水润湿,准备干燥加压。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pagebreak

  11月18日,在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谢龙龙查看书叶修补的情况。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pagebreak

  11月18日,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谢龙龙将修补完成的书齐栏撴齐。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pagebreak

  11月18日,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谢龙龙对修补完成的古籍进行再次检查。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pagebreak

  11月18日,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谢龙龙在电脑上查看古籍的翻拍照片。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pagebreak

  11月19日在浙江宁波拍摄的天一阁(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pagebreak

  11月19日拍摄的天一阁牌匾。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pagebreak

  11月19日,谢龙龙进入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pagebreak

  11月19日,谢龙龙在天一阁北书房查看展出的古籍。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pagebreak

  11月18日,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几位古籍修复师在工作。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pagebreak

  11月18日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拍摄的一位古籍修复师桌边的工具。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pagebreak

  11月19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天一阁博物馆传习所导师王金玉(右二)在给修复中心的修复师们上课。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更多资讯请点击:焦点

推荐资讯

汉阴县城关镇南街社区开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宣传活动

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切实消除安全隐患,近日,城关镇南街社区多措并举开展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宣传活动。活动中,社区民警、网格员、志愿者向居民群众发放禁放烟花爆竹倡议书宣传单页,告知居民烟花爆竹

血癌女幼师追踪:血癌女吐露心声 低唱感恩的心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本网记者 李金春) 仙游“血癌”女幼师吴丽平继续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目前,吴丽平一家已收到爱心救助现金6万多元。昨日上午,仙游县红十字会副会长何福山和爱心老人曾德梅前往仙游大济镇

汉阴财政:“三举措”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

为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全面履行财政监管职责,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管理制度,汉阴县财政局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做实做细动态监控预算管理一体化监控工作。一是坚持落实“过紧日子”要求,